皮肤病用什么药洗?
皮肤的表面有很多的皮脂腺和汗腺,分泌出来的皮脂和汗液保护着皮肤不被外界因素损伤。所以在清洗皮肤时不宜用强碱性的肥皂。可常用皮肤保护剂、皮损湿敷、清洁剂、收敛剂和皮质类固醇制剂等。
皮肤保护剂:常用有氧化锌和尿素乳膏、凡士林、羊毛脂及各种防护霜、膏药和胶带等。用于皮损既可保护受损表皮又可阻止细菌的侵入;对于水疱、糜烂、浸渍及脱屑的皮损可以吸水、防摩擦,促进干燥收敛。
皮损湿敷:在皮肤科外治疗法中应用极为广泛,它除了给予皮损以冷敷或温敷外,还常用来治疗红肿、渗液、糜烂、水疱、瘙痒以及急性和亚急性发疹性皮肤病。常用1%乌洛托品、2%硼酸、3%醋酸铅、2%~5%碳酸氢钠、0.1%~2%水杨酸、生理盐水、3%~5%氯化钠溶液等作皮损湿敷,敷后15~30分钟,然后擦干,必要时再敷一次,一天可敷1~3次。在湿敷后,为保护皮肤和减少摩擦,可敷上纱布并用绷带轻压包扎,或扑撒氧化锌散或淀粉等,常用有:2%碳酸氢钠溶液、1%~2%明矾液、5%硫酸镁、2%~5%氯化锌。
清洁剂:去除皮肤上的微生物和其它碎屑、分泌物。一般正常人可以用市售的中性肥皂或洗面奶,如痤疮、化脓性皮肤病可用抗微生物的皂类,如硼酸皂;脂溢性皮炎以及银屑病可用有止痒、杀菌作用的硫磺皂。发生在掌蹠的皮损容易浸渍糜烂,可外用1%~3%水杨酸酒精洗涤或用1:8000高锰酸钾液浸泡。
收敛剂:一般常用的有:1%~2%明矾液、5%~10%硫酸锌液、2%~5%氯化锌液;1%~2%硫酸铜液、2%鞣酸液;1%~3%的甲醛溶液、2%苯酚溶液及1%~2%苯甲酸溶液;0.5%~l%的依沙吖啶(雷夫奴尔)溶液或苯扎溴铵(新洁尔灭)溶液。对于糜烂、渗液、湿疹、日光性皮炎、伤风、荨麻疹等急性或亚急性炎症性皮肤病的渗出较多者,最宜用弱收敛剂;而渗出不多或仅有糜烂者可用较强收敛剂。在糜烂或经湿敷后的皮肤较为嫩弱是不宜用较强收敛剂。
皮质类固醇制剂:一般常用于急性或亚急性伴有渗出的皮炎、湿疹,也用于神经性皮炎、瘙痒病、药疹、皮肤瘙痒症、钱币状湿疹、特应性皮炎等。一般浓度为0.1%~0.5%、1%~3%为强、中、弱效制剂。使用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、部位、病变情况和季节等选用不同浓度和剂型,一般急性者用较强效者、亚急性用中效者,而慢性者用弱效者,儿童、颜面部和间擦部位用弱效者,同时合并感染或在冬季时用强效者。应用时需外搽患处2~3次/日,宜轻涂、按摩片刻,不宜厚搽和反复涂搽,并宜在清洁皮损上涂搽。对于外用药使用不当引起的反应,如红血丝、毛囊炎等可用中药制剂。